热播剧《我的阿勒泰》中爆火的5句话,建议内耗严重的人每天读一遍

作者:转载 网络 发布时间:2024-05-23

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,哈萨克族的少年在骑马射箭,汉族少女在雀跃奔跑,天空万里无云,人们时不时趟在芳香的花草地上酣睡……

这画面,让人不禁感慨一声:“真向往这种生活啊”

没有城市的喧嚣,没有复杂的人际交往,没有卷不完的工作......简直太美好了。

这就是刚刚完结的热播剧《我的阿勒泰》中的画面。

该剧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作品,豆瓣评分高达8.7。播出没多久,#阿勒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#等相关话题,就在网上疯狂刷屏。

图片
不止是美好的画面,剧中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台词,也非常治愈人心。
比如:
“自由一旦漫开,就无边无际,收不回来了。”
“一阵阵滚烫的风吹过来,世界明亮,大地深远。对岸的芦苇滩起伏不已。盛夏已经来临。”
”世界就在手边,躺倒就是睡眠,嘴里吃的是食物,身上裹的是衣服,在这里,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。”
这些句子纯净又明亮,细腻又辽阔。
我在看剧时,就经常感到自己所有的烦恼和不安都被看见、被接住了。
今天,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,和大家分享一下剧中治愈力最高的5句话。
希望在你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候,能给你一点点前行的力量。
图片

图片
《我的阿勒泰》女主角李文秀,今年19岁,做事常常笨手笨脚的。在乌鲁木齐打工时,好几个同事一起端盘子,就她能把碗碟全摔在客人脚边。因为工作出岔子,她很快就被黑心老板辞退了。
后来,文秀一心想写作,但是高中都没毕业的她,也不知从何写起,只好投奔在牧场开小卖部的妈妈张凤侠。
文秀自告奋勇,想帮妈妈去跟牧民们讨账。虽然语言不通导致误会重重,但最终最大的债主苏力坦,还是赔了一头骆驼给文秀家。
文秀在骆驼旁,得意地跟妈妈证明:
“你看,虽然我笨手笨脚,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,对不对?”
妈妈的反应,却出乎她的意料:
“啥叫有用?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?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,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。要是没有人用,他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。”
张凤侠的这句话,让我无比羡慕文秀:
原来人还可以这样被父母爱着,没有附加条件,也不需要你的工具属性,只要你好好地活着就行,不用逼着自己活成一个有用的人。
文秀是幸运的,因为张凤侠能教会文秀如何真正爱自己,即“不附加条件地爱自己”
尤其是在专断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小孩,应该会对此更有感触。
以我为例,父亲从小教导我要为了改变家里的条件好好上学,考第一名。虽然我知道爸爸这样做有他的道理,但过高的学习压力依然将我压得透不过气。
虽然最后拼命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,但我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。
我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,直到某天看到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分析的教养方式理论,才恍然大悟:
成功的教养,“接受-响应维度”和“要求-控制维度”两者都应适中,且缺一不可。
接受-响应维度,是指要爱孩子,给孩子支持;要求-控制维度,是指要对孩子有恰如其分的要求。
其中,低接受响应维度和高要求控制维度结合,就容易形成“专断型”父母。
这样的父母,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,给予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很少,但是各种强硬的要求、不切实际的期待却很多。
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、自卑等负面情绪。
而张凤侠,则成了TA们内心渴望拥有的那种母亲,并期待着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也能这样对自己说:
“你不必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,去拼命学习、工作;
你不必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,而殚精竭虑、不敢休息;
你不必为了比别人优秀,而卷死自己;
你只要好好活着,我就很开心。”
真不愧是小卖部哲学家啊,张凤侠教会我们要:放下对自己的高要求,无条件地爱自己。
图片

图片
剧中最虐心的一段,是男主角巴太为了救文秀,不得已射杀了自己最深爱的马儿踏雪。巴太随后远走他乡,先去布尔津的马场,又去青岛学习。
文秀去马场寻人未果,哭着问:“为什么巴太不回来了,为什么不见我?”
张凤侠反问她:“你知道那仁夏牧场这么好,为什么牧民还要不停地转场?”
“因为要给牧场时间。让它休息,好让牧场里的水呀草呀,重新开始恢复丰茂。这样来年的时候,牧民才能带着牛羊,更好地回来。给他点时间。”
这段话虽然是讲给文秀听的,但也让屏幕前的我若有所思。
有多少人,平常不停地加班、内卷,就算换工作也要无缝衔接,仿佛休息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,而给自己一段时间用来调整心态,是一件罪恶的事情。
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倾诉,在北京最焦虑的时光,是即使放假脑子里也依然放不下工作,即使去户外徒步也惦记着工作。
但其实,不休息、连轴转,才更容易把身体和事情搞砸。
有学者曾对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做过调研,受访人群是401名在市医院门诊部看病的人,其中75%的人在21-35岁之间。
结果发现:大城市中,快节奏生活的人,确实身体健康风险更大,心理健康状况更差,压力更大,也更容易抑郁。
或许是因为《我的阿勒泰》中,游牧生活更原始,生活节奏更慢,跟我们当下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,才会让人觉得如此治愈。
遵从四时节奏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不熬夜,不轻易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。
不着急、不催促,给自己时间,也给别人时间,生活自然会变得自在一点
图片

图片
文秀和张凤侠爬树躲避饿狼,后被苏力坦解救。她们穿着破旧的鞋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时,正巧碰上蒙古人朝戈的奶奶。
这位蒙古奶奶看着张凤侠坏掉的鞋子,不理解地笑着说:“再颠簸的生活,也要闪亮地过啊。”
这句话让很多网友颇有感触。张凤侠扮演者马伊琍也觉得这句话很打动人,自述自己一直以来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。
在我生活的周围环境里,长辈们很多会有这些“执念”:衣服一定要洗干净,并且叠得整齐;出门见人不能穿得破破的,尤其是重大场合。
这些执念反复落实,就会成为生活中的“仪式”。
“闪亮地生活”,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仪式感的重视。
为什么生活仪式感,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重要呢?
因为重视生活的仪式感,精神状态也会更好。仪式虽然无法改变颠簸的生活本身,却可以让人在精神上“闪亮”
一方面,在不确定的环境中,固定而重复的仪式可以提供秩序感。
大量文献表明,仪式可以成为强烈负面情绪的缓冲带。在充满不确定性、让人高度焦虑的环境中,仪式化行为尤其起着调节情绪的作用。
而且,很有意思的是,每个人都会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仪式化行为,并将其作为一种应对机制以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比如,我有个同事在每周一都会给自己订一束鲜花,而且这个仪式已经维持两年了。她说,“这可以让自己在忙碌不堪的周一,感觉到日子其实没有那么糟糕。”
另一方面,仪式可以让人重新拿回对生活的注意力,沉浸式享受生活。
具体来说,是帮助人将注意力转移到特定的动作和感官体验上,防止胡思乱想,从而减少焦虑。
就拿“穿好看的衣服出门”这件事来说,你要先去店里挑选款式、摸摸面料、试穿,再想想怎么搭配,然后买回来清洗、晾干,再整整齐齐叠起来,第二天正式穿上。
对于“穿衣体面”这一仪式来说,这些具体的动作就很好地让人专注地活在当下,远离焦虑,精神也就更“闪亮”了。
所以,坚持自己生活中那些小小的仪式感吧!即使世界斗转星移,你也可以让内心充满秩序感,专注地活在当下。
图片

图片
巴太向文秀表白说:
“‘我爱你’就是哈萨克语中的‘我清楚地看见你’。”
巴太的这句话,真的好有“人本主义”的风格。
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曾提出:好的心理治疗关系的前提是无条件积极关注。意思是,关注对方,并欣赏对方身上积极的一面。
好的爱情,也是以相互的积极关注为前提的。
巴太会在文秀为嫂子改嫁的事据理力争时,对她心生敬意;也会“打直球”式地跟文秀表白她有多好。
对于文秀和巴太之间的爱情来说,我清楚地看见你,就是我欣赏你。这是一份高质量的爱情,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。
拿剧中的哈萨克女性托肯来说,第一段婚姻时,丈夫木拉提整日酗酒,不务正业,最终在酒后冻死路边。
当时托肯在家里要照看两个孩子,洗衣做饭。身上没有钱的她,跟木拉提说过很多次,给她买一个搓衣板。
但是木拉提临死都没给她买上搓衣板,却在小卖部欠下2000多块钱的酒账。
第二段婚姻,托肯改嫁给了朝戈。朝戈不仅经常给托肯打电话,还主动给整日劳作的托肯买来护手霜,轻轻地给托肯擦上。
对比她的这两段婚姻,不难发现:爱,就是清楚地看见并满足TA的需求
一项对1501对中国夫妻幸福感的研究表明,那些较少表现出婚姻失调迹象的人,确实普遍身心更健康,表现为:
① 精神症状和中年危机症状更少;
② 生活目标和生活满意度更高;
③ 个人健康状况也更高。
去创造一段能看见彼此的关系吧,这样你的焦虑、压力水平都会更低。
因为被爱的人,永远不用内耗。
图片

图片
原著作者李娟曾在《阿勒泰的角落》里写到:
“世界就在手边,躺倒就是睡眠。嘴里吃的是食物,身上裹的是衣服。在这里,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。”
这份知足恰恰是和物欲无关的。正如张凤侠所言,在彩虹布拉克你什么都买不到。文秀雨天还要往被子上盖上篷布睡觉,脚下一踩就是马粪,治冻伤就用羊粪蛋蛋。
李娟和文秀的知足,有一部分来源于“自然体验”。
在新疆边塞草原,人更容易真切地感受生活,感受自然的馈赠。
格拉斯哥大学健康研究中心也证明过,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
每周多接触一次自然环境,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风险就会降低6%。
所以,建议屏幕前的你,有空就多去户外接触大自然吧!大自然的风雨、朝阳和晚霞,以及漫天遍野的牛羊和花草会让你明白:
我们来到这世上,就是来体验生命的。
别贪心,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有;也别担心,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没有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