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一回首间,才忽然发现,原来,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,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。
    
    
     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,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,所有的桎梏。
     
     走到中途,才忽然发现,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,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。”
    
   
  
 
 
 我们每个人,也许都在人生的某段路途中,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认可。
 
 从竞争和比较中,一次次确认自己的定位。
 
 然后在追逐的过程中,逐渐被焦虑统摄,最终失去了自我。
 
 今天的来访者阿敦,也曾堕入焦虑的深渊,最终影响了学业和生活。
 
 所幸,她在心理咨询中挖掘到了这份“对比和焦虑”背后的原因,深深地改变了自己接下来的人生。
 
  从小学到高中,我在班上一直是没人注意的边缘角色。我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,所以过得很开心。
 
 
 
 
 
 
 
  刚进入高中时,我的成绩其实在班级排名只属于中后段,那时除了作业之外,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玩耍上。
 
 
 
 
 
  因为耽误一了个月,回到教室后的我,感到了自己与同学们的差距,于是开始玩了命的学习。
 
 
 
  之后每次考试成绩排名都有提高,最后稳定在班级前十。
 
 
 
  最高光时,高考前的最后四次模拟考试中,有三次是班级第一,甚至到了年级一百。
 
 
 
 
 
  一开始,看到成绩提高,我很开心,感觉付出有了收获。
 
 
 
  可随着同学和老师的赞美和追捧越来越频繁,我的压力越来越大。
 
 
 
 
 
 
 
 
 
 
 
  到后来,甚至对考试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,开始害怕考试。
 
 
 
 
 
  可只要一停下脚步,回到日常生活之中,注意力又会被焦虑和恐惧统摄了。
 
 
  我还记得高考之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,在理综考试时,因为几道题不会做,我连续跳过好几道题,心里面也开始慌张,感觉这次考不好了。
 
 
 
 
 
 
 
  走出考场后,我四肢无力,和班主任交谈了一会儿,耽误半小时之后,调整心态又回到了考场,强撑着把题做完了。
 
 
 
  最后我的成绩跌倒了班级十几名,在其他同学看来可能还算不错,班主任也拿我去调侃同学:
 
 
 
 
 
  可在这之后,我更加不自信了,开始自我怀疑,觉得之前考得好只是运气。
 
 
 
 
 
 
 
  迫于紧张的复习,我没有停下来总结和反思。最终,硬着头皮度过了高考,还好,结局不算太差。
 
 
 
 
 
  那种焦虑、不安、失控的感觉,开始在我心里播种、疯涨,逐步成为了一种日常。
 
 
 
  本来想着上了大学,除了学习之外,会有更大的舞台展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。
 
 
 
 
 
 
 
  后来加入其他社团,刚开始,我很多东西都不会做,也缺乏能力去组织策划活动,在一些事情面前举步维艰。但反观周围的同学,对于这些事好像都手到擒来。
 
 
 
 
 
  我因为同学们的出彩而焦虑,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够优秀而焦虑。
 
 
 
 
 
  到后来,它甚至成为我唯一关注的问题,越是抗争,就越难以摆脱,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。
 
 
 
  就在我处在抓狂的边缘时,有要好的同学推荐我加入学校心理协会。
 
 
 
  慢慢地,我对心理学产生了一些兴趣,也了解到心理咨询会是一种解决困扰的有效方法。
 
 
 
 
 
 
  焦虑心理咨询本身,焦虑不能正常地面对心理咨询师,焦虑我可能真的患了心理疾病。
 
 
 
  但从一开始,咨询师的所言所行,就让我慢慢放下了心来。
 
 
 
 
 
  “所有交流内容都是保密的,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,你的同学家人等其他任何人都不会知道。”
 
 
 
 
 
 
 
  而当我和他诉说所有的事,与我那几乎难以启齿的焦虑感后,咨询师并没有站在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分析,没有把我当成病人,甚至没有直接告诉我解决办法。
 
 
 
  而是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——带我玩游戏,并引导着,让我自己说出了原因。
 
 
 
  他先是让我环视一下四周,说出房间里面有哪些红色的东西,我非常仔细地把房间里几乎所有的红色都指出来了。
 
 
 
  接着,他让我闭上眼睛,说出房间里面有哪些绿色的东西,我在脑海里努力地回忆,但是什么都想不起来。
 
 
 
  后来他向我解释,我刚开始的注意力全都在红色的事物上,越是注意红色就越容易忽略绿色。
 
 
 
 
 
  在关注别人的优点时,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优点,而当你专注于自己的绿色时,也就不那么注意别人的红色了。
 
 
 
 
 
 
 
  他看出了我的不自信,以及我对于未知的恐惧。告诉我一些人生哲学,让我明白了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。
 
 
 
 
 
  在这之后,我不再过度关注别人的优点,可以学习借鉴这种优点,但是没有必要为此忽略自己的优点,并因此贬低自己。
 
 
 我一直记得咨询师说的:
 
 
  
   
    
     “羡慕,是看到别人过得好,你心里面希望和他一样好;嫉妒,是看到别人过得好,就感觉自己过得不好。”
    
    
    
    
    
     “这三种不同态度,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认可程度。如果对自己很自信,感觉自己过得很好,就不会去羡慕或是嫉妒他人。”
    
   
  
 
 
 
 
 
  “幸福有两个决定因素,外部因素是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,内部因素是他的思想,而内部因素是幸福的决定因素。”
 
 
 
  “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,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——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。”
 
 
 
  记得有一次,当我和咨询师说到:“别人夸我,总让我觉得不自在。”
 
 
 
  他反问:“如果是你独处时,欣赏自己的优点让你感到舒服还是不舒服?”
 
 
 
  “如果不舒服,是为什么呢?担心自己跌下神坛、变得傲慢、与别人产生隔阂,还是其他原因呢?”
 
 
 
 
 
  几乎条件反射般,我将自己的价值感投射于成绩与排名,只能通过与他人对比来实现。
 
 
 
 
 
 
 
  做任何事,只是想着这是我想要的吗,我喜欢吗,我能从中得到快乐和成长吗?
 
 
 
  如果答案为“是”,我可以比任何人都卷,但只为了自己。
 
 
 
  如果答案为“否”,即便我的选择被他人视为非主流、躺平、不够积极,我也无所谓。
 
 
 
 
 
 
  后来,我们的咨询重点,落在了“如何有效应对焦虑”。
 
 
 
  咨询师告诉我:“走出焦虑的关键,是完全接受它,保持原状。”
 
 
 
  在这里,我也想分享给也许被焦虑困扰、甚至影响身心健康的你们。
 
 
 
 
 
  每当它出现,不要第一时间抗拒,而是同意、欢迎它,也许说一句“你好”。试着用接受来替换你的拒绝、愤怒和讨厌。
 
 
 
  因为抵抗,只会延长它带来的痛苦,从而影响我们的思考、情绪和行为。
 
 
 
 
 
 
 
 
 
  比如从0到100给它打分,看它是如何起伏的。带着自我观察来看它,观察焦虑的顶峰和低谷。观察自己的想法、情感和行动。
 
 
 
  像一个不会过度关心的旁观者,将基本的自我与焦虑分离开来。
 
 
 
 
 
 
 
  像根本不焦虑那样行动,正常工作,必要时放慢速度,但是一定要继续。
 
 
 
 
 
  第四步,重复以上这些步骤,直到焦虑降低到一个合适位置。
 
 
 
 
 
  只要我们活着,就必定会存在不同阶段的烦恼和焦虑。没有人是全能的、无坚不摧的。
 
 
 
  因此,大可以期待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焦虑,摆正自己的位置,当它再次出现的时候,接受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