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32岁,连续失眠的第108天,白天总是犯困,晚上一躺床就清醒,辗转反侧到凌晨2点,越想睡越睡不着!”
     
    
   
  
 
“每天回家,不是躺着刷手机,就是想着工作的事,习惯性熬夜,第二天昏昏沉沉起不来…”
“自从有了娃,没睡过一个好觉,情绪时不时崩溃,还得了产后抑郁症...”
“总是睡不好觉,外面有风吹草动就会惊醒,还很容易做梦,醒来时比睡前还累...”
失眠的痛苦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。
 据《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》显示,当前中国有
 超3亿人
 存在睡眠障碍。
 入睡难、失眠、多梦、易醒、习惯性熬夜、赖床……
 几乎每个人,都有过“睡不好”的体验。
 睡眠质量时好时坏很正常,但如果长期睡不好,你会比常人面临
 更高的风险:
 
  
   记忆力减退、工作效率下降、脱发、焦虑、肥胖、带来更多压力、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甚至会让你猝死......
  
 
 用香薰喷雾、喝酒、吃褪黑素、听音乐、戴眼罩、换枕头床垫、喝牛奶......
 偶尔失眠的人,睡眠自然恢复后,会产生一种
 「貌似有用」
 的感觉。
 但事实上,这些助眠产品发挥的,更多是
 「安慰剂效应」
 ,可能会
 暂时起效
 ,但并不持久。
 但对于长期慢性失眠者来说,这些方法根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。
 想要彻底解决“睡不好”的难题,关键是找到“幕后凶手”。
 失眠,通常不是简单的生理问题,更多是
 心理行为问题。
 
  
   “失眠可能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之一,你以为失眠是自己所不能左右的力量导致的,但
   失眠很可能是你本身所导致的
   。” 
  
 
 曾经有一位失眠多年的朋友,向我描述过她脑海中的一个画面:
 她笔直地站立在黑暗中,全身紧绷,眼睛睁得大大的,很困,但是不敢闭眼。
 而恐惧背后,其实是她
 担心自己一旦进入梦乡,现实世界就会乱了套:
 还没处理完的工作、随时会惊醒的孩子、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、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父母......
 通过停不下来的「思维」,她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掌握现实的安全感。
 现实生活中那些一些棘手的问题,似乎只要通过
 整夜不眠的思考
 ,就能想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。
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,她也可以在脑海里重新编织幻想,以此
 逃离现实的苦恼。
 和她一样,你可能也正面临某种内心的冲突、某种外在的抉择、陷入焦虑,对不确定性感到恐惧……
 失眠的本质,其实是你不愿意进入睡眠状态,放弃对现实世界的控制。
 对长期失眠的人来说,
 「思维」
 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,它就像一个
 全能的照顾者
 ,是能给予安全感的
 “头脑妈妈”
 。
 你在入睡前越是担忧,越是感到焦虑,“头脑妈妈”就会越活跃:
 
 “头脑妈妈”越活跃,你就会越清醒,情绪也会越来越
 煎熬焦躁
 ,陷入
 失眠的恶性循环
 。
 比起只能隔靴搔痒的助眠产品,想要
 真正改善睡眠质量
 ,解决
 入睡困难、碎片化睡眠、浅眠
 等睡眠问题,
 关键是通过
 改变我们对睡眠的认知,培养新的睡眠行为习惯
 ,来重建我们对睡眠的
 情绪、生理和行为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