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私却不自觉的人,只是缺乏这种能力

作者:任梦楠 发布时间:2015-12-24

心理大师弗洛姆的助手对大师“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交谈对象流露出来的兴趣。例如,他会问我,我正在读哪本书,是什么原因让我读这本书,以及书中的什么东西吸引我,什么东西不吸引我。如果我说,我觉得这本书没有意思,甚至无聊的话,他就很想知道,我为什么要去读这种不重要的东西来浪费我的时间呢。他还想知道的是,什么东西对我来说是重要的,什么东西吸引我,以及我最喜欢做什么来度过我的时光。”

在大师身上很强的体现出一种生命特质:对他人的关切。关切,不同于八卦,虽然看上去有些相似。但目的不同,八卦多半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,或者更坏的是为了获取更多别人的信息以做谈资娱乐之用;关切,则纯粹的多,可说是不含利益动机的对他人的裸关心。

关切他人,从自私的角度讲,似乎是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的行为,但细究之下会发现,正是对他人的关切,某时挽救自身于孤独绝望的无力之中。

关切的强弱,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联性的强弱,藉由这种关联性,我们既可以从外部获得支持,又可以辨别关联各方的利害关系。

overcoming-fear.jpg

有句简单的老话常常用来概括我们对某人的复杂不满“这人真不懂事。” “不懂事”,通常笼统的指对某种情况的拎不清,对某种规则的不领会,对人物之间利害相关的麻木无知。亦即对自己和外部世界关联性的关注缺失。

在很多让人很难理解的案例中,比如说青少年的自杀,会有很多评论,认为自杀者自私,不孝顺,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。且不说一个人自杀,想必内心的痛苦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;单就自私而论,自私和自私也有很大的不同。我们通常理解的自私大约属于有意识的范畴,但有的自私是无意识的,是因为缺乏对事物的关联能力,导致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幸福之间有着关联性。

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,对于同一个母亲,看法和心情可能都有非常大的差别。一个可能终生抱怨母亲不会教育孩子,耽误了自己一生;一个哪怕从小饱尝打骂,但仍念念不忘母亲的不易辛苦,体谅她的无心伤害。两个孩子看待母亲的角度的最大差异,是因为关切能力的不同造成的。

或者可以说,因为对母亲的“关切缺乏”表现出的自私,其实受到最大伤害的可能是孩子自己。他的心里可能终生都藏着怨恨,更有害的是,这种怨恨在潜意识里成为冠冕堂皇的庇护所,一个人在此可以逃避自己的问题和失败,而因为这种自我欺骗和不能正视,很容易长久的生活在情绪的阴霾中。

不仅是和父母家人的关系,有时候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凌乱,好像是有选择困难症,好像在做出选择的时候,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,以致自己的路越走越困难,直至进入死胡同。我们可能会说这人缺乏远见,连这么点事都看不到,比如一个未婚女子执意要生下一个孩子,而孩子的父亲早已分手,绝尘而去。她也许会强调她爱这个孩子,她想要这个孩子。正如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,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,而是两个家庭的事,她意识不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。也许她有她的打算,她有她的方法,但一般而论,这种选择的困难,带给自己家人和孩子成长的困扰可想而知。但往往不快乐的铸就,不是因为她的自私,只是因为她意识不到自己是具有关联性环节中的一环,自己的选择会影响到他人,自己和他人不是孤立的存在,而是有着重要的关联性。

关切能力的缺失,往往有可能置自身于险境,因为这是真正的孤立无援。没有关切,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,而没有了解,又怎能做到知己知彼,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呢?!